作者|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課題研究小組
“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的重大部署。中央銀行制度是最重要的現代經濟制度之一,在國家金融制度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未來一個時期,建設我國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應立足國情,借鑒國際有益經驗成果,完善貨幣政策決策執行機制,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建立現代金融基礎設施和中央銀行金融服務體系,推動形成高效的貨幣財政政策協同機制以及中央銀行財務預算管理制度,推動相關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央銀行制度發展演變
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標志著中央銀行制度的正式出現。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一些國家紛紛效仿英國做法,出現了成立中央銀行的第一波高潮。這一時期,中央銀行職責主要是壟斷貨幣發行、經理國庫、提供支付清算,通過再貼現為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以及發揮最后貸款人作用維護金融穩定。其中,美國在1907年銀行危機之后,對中央銀行制度進行了創新探索。1913年,美國通過《聯邦儲備法》,并于翌年建立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美聯儲),旨在提供一種更有彈性的貨幣,提供再貼現商業票據工具,并建立對銀行業更有效的監管。
同時,為避免中央銀行與政府關系過密,美國設計了一套更具獨立性的中央銀行制度,特別是,決定成立美聯儲理事會,并規定“國會參議員或眾議員不得擔任美聯儲理事會的理事”。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后,隨著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各國政府普遍加強了對中央銀行的控制,要求中央銀行協助政府管理經濟,貨幣政策處于財政政策的輔助地位。一個標志性事件是,1946年英格蘭銀行被收為國有,幫助政府制定并執行貨幣政策。
20世紀70年代,主要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藥方”失效,主張減少政府干預的貨幣學派和新古典主義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加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全球開始進入信用貨幣時代,中央銀行制度隨之邁入“現代化”的發展階段。
與傳統中央銀行制度相比,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注重價格穩定。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更加重視對通貨膨脹預期的管理,并從90年代開始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這一做法被認為幫助實現了將近20多年的低通脹、高增長的“大緩和”時代。雖然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不少中央銀行轉向多目標制,但是價格穩定仍是中央銀行的首要目標。
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注重運用價格型調控框架。隨著金融創新活動的日益增多和支付技術的變化,傳統數量型調控效應逐步降低,多數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調節短期利率,以此促進形成穩定的中長期利率,降低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不確定性,從而達到穩定物價和經濟運行的最終政策目標。
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注重與公眾的溝通。隨著預期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多數中央銀行開始向公眾公開更多決策、執行程序和信息,更加充分表達對經濟金融形勢的看法,以穩定通脹等社會預期。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美聯儲等中央銀行還通過前瞻性指引,加強對社會關于中長期貨幣政策預期的引導。
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注重獨立性。為避免政府對中央銀行的干預,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改革中央銀行制度,明確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門、監管部門的邊界。例如,1998年《英格蘭銀行法》修訂后,英格蘭銀行被賦予獨立制定和實施操作貨幣政策職權(無需經過財政部同意)。1998年歐洲中央銀行成立,成為管理超主權貨幣的中央銀行,且不接受歐盟的領導和各國政府的監督。
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加注重金融監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發達經濟體開始重新審視中央銀行職責定位和金融監管制度,紛紛強化了中央銀行維護金融穩定和統籌宏觀審慎監管的職能。例如,2010年美國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將美聯儲的監管職責范圍擴展至所有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2012年英國通過的《金融服務法》,明確在英格蘭銀行內部建立金融政策委員會和審慎監管局,前者負責宏觀審慎政策制定、識別并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后者負責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央行辦公廳:推進我國法定數字貨幣DC/EP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