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最早研發數字貨幣的國家之一,2014年央行成立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小組,致力于研發國家數字貨幣。為了發布和運行數字貨幣,央行已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74項涉及數字貨幣的專利。2019年7月8日,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透露,國務院已正式批準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目前央行正在組織市場機構從事相應工作。8月10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向外界透露,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可以說是“呼之欲出”。
5. 展望:從“代碼之治”到“法律之治”
2019年是區塊鏈發展非常關鍵的一年,各國已經形成了大致的區塊鏈治理框架,雖然這些框架還比較粗糙,但無疑會影響未來幾年區塊鏈治理的方向。
區塊鏈治理核心哲學是區別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對于前者,各國政府會繼續釋放親善信號,大力扶持,未來會有更多國家政府效仿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我國的做法,以戰略和政策的方式宣示自己作為區塊鏈支持者的形象,并相互展開競爭,爭奪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制高點,以獲得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對于后者,各國政府和立法機構則會進行實證性梳理,針對納入監管的數字貨幣如證券型數字貨幣,會推出和完善各種系統性規制措施。
區塊鏈服務提供商和交易所等機構成為政府治理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切入點”,通過讓這些機構備案和申請牌照,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在所有監管項目中,反洗錢和打擊恐怖活動融資依然是核心,賦予區塊鏈服務提供商和交易所對客戶盡職調查義務,獲取有用信息,必要時為政府所用。破解匿名交易,讓區塊鏈實現實名交易,依然是各國監管機關努力的方向。
運用高效和便捷的數字貨幣進行支付和結算正在成為大趨勢,[25]發布和運行數字貨幣將成為未來幾年大型數字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央行之間激烈角逐的領域。隨著央行和企業推行自己的數字貨幣,必定也會產生新一輪的社會風險,如運營商風險、網絡安全風險、欺詐、消費者保護和金融犯罪風險,以及潛在的金融系統性風險和穩定性問題,研究這些風險的成因,尋求解決問題的措施,降低交易風險,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是各國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區塊鏈奉行“代碼之治”,但是,區塊鏈治理的必然趨勢是從“代碼之治”到“法律之治”。各國立法和司法機關會效仿英國,承認加密資產和智能合約的法律地位,確保區塊鏈交易利害相關人的預期,保護他們的利益。但是,加密資產和智能合約具有不同于傳統財產和合同的特性,隨著加密資產和智能合約被法律承認,隨之而來的工作是如何將這些制度納入既有的《財產法》《合同法》等法律之中,通過制度創新,讓加密資產的所有人和智能合約的當事人能夠得到切實的法律保障。
參考資料:
[1] CoinMarketCap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7日,全球的加密貨幣就有2963種,總市值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安比(SECBIT)實驗室智能合約監控平臺的數據顯示,2018年10月份以太坊主網智能合約創建總量為95139個。
[2]參見https://www.cnet.com/news/senate-moves-blockchain-promotion-act-forward/
[3]有專家指出,“參議院通過了《區塊鏈促進法案》,為在聯邦一級推廣該技術創造了機會,并使更多的政府組織了解到該技術如何為他們的工作帶來更高的透明度和效率?!眳⒁奾ttps://cointelegraph.com/news/us-moves-closer-to-accepting-blockchain-still-uncertain-over-crypto
[4]參見《人民網(603000,股吧):各國如何迎接區塊鏈時代的到來?》,https://www.jinse.com/blockchain/538440.html
[5]參見王延川:《區塊鏈:鋪就數字社會的信任基石》,載《光明日報(法治版)》2019年11月1日。
[6]雖然美國幾個州的法律中涉及到智能合約,但并未明確規定智能合約的法律效力。譬如,2017年亞利桑那州頒布法案,其中規定:“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護的簽名被認為是電子格式,屬于電子簽名。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護的歷史記錄或合同被認為是一種電子格式,屬于電子記錄?!?018年,佛羅里達州頒布法案,其中規定:“一份合同不能僅僅因為在合同的形成過程中使用了電子記錄和該合同包含一個智能條約而被拒絕其合法性。”
[7]針對沃斯法官的聲明,有評論員認為,“該聲明是區塊鏈投資和應用未來的重要里程碑。通過清楚地了解加密資產和智能合約的法律地位,企業可以更加自信地發揮其在轉變金融市場和提高效率方面的潛力?!眳⒁奾ttp://m.globallegalpost.com/big-stories/uk-gives-landmark-statement-on-cryptoassets-74649480/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騰訊研究院:區塊鏈治理要擁抱法治,嚴控代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