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騰訊研究院,不代表和訊網官方觀點
作者/王延川 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教授
在騰訊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科技向善”年度論壇法律政策分論壇“良法善治――數字社會治理”上,騰訊研究院第四次發布了互聯網法律政策年度報告《數字變革與治理創新: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觀察》。報告由騰訊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完成,涵蓋網絡平臺治理、數據治理、網絡版權、數字競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治理、區塊鏈治理、法律科技等九大專題。各專題將陸續在騰訊研究院公號發布,本篇為區塊鏈治理篇丨《區塊鏈治理:擁抱鏈入法治,嚴控幣之風險》。
2019年是全球區塊鏈治理的重要起點。自2009年第一塊比特幣問世以來,各國政府均未對區塊鏈及其應用進行積極治理,原因主要有:
第一,區塊鏈尚處于發展狀態,過早治理會抑制技術創新;
第二,區塊鏈上加密貨幣和智能合約等應用是否屬于法律的調整對象,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未形成共識;
第三,區塊鏈支持的加密資產和交易體量較小,并未引發明顯的社會風險。10年后,區塊鏈技術日益成熟,圍繞區塊鏈建立起來的財富已具規模,[1]學界對于區塊鏈及其應用的研究也日趨成熟,這些因素改變了各國政府的“無為”態度,推動了區塊鏈治理。
2019年,區塊鏈治理出現了三種現象:
一是各國普遍認識到區塊鏈的經濟價值,通過各種方式打造“區塊鏈友好型政府”形象,并賦予區塊鏈應用產品以法律地位;
二是開啟區塊鏈實質性監管,降低區塊鏈的應用風險;
三是臉書發布的天秤幣(Libra)白皮書,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數字領域的貨幣戰爭,大型數字企業和各國央行紛紛醞釀推出自己的數字貨幣,以搶占國內和全球支付和結算市場。
1. 出臺區塊鏈戰略框架,積極推動區塊鏈發展
1)各國政府競相為區塊鏈“站臺”,希望占據區塊鏈應用的制高點
美國是區塊鏈應用最早也是最為活躍的國家,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鼓勵區塊鏈發展。在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就臉書推行天秤幣舉行聽證會的前幾天,也就是2019年7月9日,參議院商業、科學和運輸委員會批準了2018年由眾議員通過的《區塊鏈促進法案》,要求美國商務部為“區塊鏈”確立標準定義,打破各州對區塊鏈的拼湊性認識,以促進行業和政府領導人之間以一種理解和協調的方式討論區塊鏈及其應用。
為了將《法案》落到實處,美國商務部必須在90天內建立一個由利害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在《法案》頒布后的一年內向國會提交報告,建議區塊鏈的定義、研究課題以及聯邦機構使用區塊鏈的機會。該法案的重要意義在于:首先,《法案》得到了參眾兩院的支持,說明區塊鏈技術得到美國主流價值的認可。其次,《法案》倡導突破在州一級的區塊鏈應用,認為區塊鏈可以為聯邦政府提供服務,防止和減少稅務欺詐,消除官僚作風和減少浪費等。最后,《法案》的出臺標志著聯邦政府打算建立審慎的治理框架,以監督各種公共部門中區塊鏈技術的可能實施,為未來新興技術的應用提供指導并防范其風險。
別的國家也看到區塊鏈這一不可阻擋的技術力量,紛紛推行區塊鏈扶持計劃。2019年3月18日,澳大利亞公布了《區塊鏈路線圖戰略》,該《路線圖》旨在促進區塊鏈“監管、技術和建設能力,以及創新、投資以及國際競爭力和協作”的發展,希望幫助澳大利亞在新興的區塊鏈行業成為全球領導者。2019年9月18日,德國經濟與能源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德國國家區塊鏈戰略》,德國政府計劃至2021年底在五個領域采取措施鼓勵區塊鏈發展,《戰略》指出,區塊鏈技術是未來互聯網的基石,德國將進一步鞏固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
2)我國倡導將區塊鏈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促進善治社會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區塊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區塊鏈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10月31日,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該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如果將習近平總書記兩次重要指示結合起來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區塊鏈的定位不應局限于經濟層面,而會擴及社會的各個領域,區塊鏈完全可以為數字社會鋪就信任基石,助推善治社會。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騰訊研究院:區塊鏈治理要擁抱法治,嚴控代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