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阻礙新的主權貨幣成為全球貨幣的因素在數字經濟的時代正日益弱化,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對國際結算的需求不再集中于公司、政府等全球貿易和金融的大型參與者。歷史上,不依賴于實物貨幣的國際結算出現在服務進出口商人的阿姆斯特丹、漢堡等地,倫敦則因為其優異的貿易融資服務促進了英鎊的國際化。而對于這些大型參與者而言,切換國際主導貨幣的成本巨大―――新的定價標準、新的風險頭寸和處理舊主導貨幣儲備面臨的損失。因此,過去的國際貨幣體系特別容易維持現狀。而在高度全球化和數字化的今天,個人消費者參與國際結算的行為大大增加。全球互聯網用戶和跨國旅行者的人數在過去的15年中翻了一番,跨境電商更是讓每一個消費者都直接參與了國際結算,也因此體會到了傳統國際結算體系的緩慢和成本高昂(如貨幣轉換費等)。個人消費者對某一主導貨幣的粘性遠遠比不上大型參與者,相反,他們對交易的成本更為敏感,也因此更容易受到數字支付技術帶來的成本降低的吸引,轉換支付手段。而從國內經驗來看,以個人消費者為基礎完全足以衍生出一套新的支付體系(如第三方支付在中國的快速增長,M-Pesa在肯尼亞的擴張等)。因此,個人跨境支付的活躍開啟了一個潛在的國際支付貨幣的競爭局面。
第二,大型科技公司已經超越主權國家,形成了自己的服務網絡。如果按照體量來計算,世界排名前100的經濟體中有64個是公司,而非國家,這其實也反映了人類經濟行為組織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讓承諾保持價值穩定的數字穩定幣,存在越過既有主導貨幣的網絡優勢的可能,而當年的日元或歐元并沒有這樣的機會。以歐元為例,即使在已經形成單一貨幣區將近20年的歐元區內部,有整整四成的網站只向本國消費者出售產品,同時,也只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從其他歐盟國家電商購買商品。但如果我們考慮數字穩定幣Libra的前景,哪怕只基于WhatsApp的16億全球用戶,一個龐大的國際結算網絡也會瞬間形成。對于其他類型的數字穩定幣,即使是政府發行的數字穩定幣,這樣的網絡機會也沒有消失,某種形式的公私合營也能讓政府背景的數字穩定幣擁有這一龐大網絡。
第三,生產大宗商品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和非貨幣霸權發達國家都更有動力接納一次支付體系的變革。相比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沒有意識到金本位制的缺陷,而大都配合英國政府維持金本位制的努力,當前各國對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都充分了解,也都期待國際貨幣體系更均衡多元。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其國內缺少方便、成熟的支付體系,數字支付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收益更大;在接受國際匯款方面,世行2017年的調查指出,全球每年6000億美元的國際匯款平均成本高達6.84%,基于數字技術的國際支付體系改進,無疑也會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歡迎;最后,當前受美元全球流動性縮脹影響更深的也是不具有成熟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國家,更穩定的全球流動性安排也受其歡迎。
總結數字化時代影響某一潛在國際貨幣成敗的因素,制度慣性的作用已經大大減弱,但穩定依舊是重要因素,也因此比特幣等缺乏價值錨的數字貨幣難以成為國際貨幣,但數字穩定幣則真正構成了對現有貨幣體系的挑戰。
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未來趨勢
當然,數字穩定幣的崛起還受到各國金融監管、隱私保護等負面因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理解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演化的圖譜,筆者依次選取保守、中間、激進這三種典型情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
最保守的情況無疑是國際貨幣體系維持現狀,但跨國支付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數字穩定幣對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挑戰發生在邊緣,但其運行的法律基礎依舊是各主權范圍內的法律框架。對私人部門發起的數字穩定幣而言,證明數字穩定幣符合防盜竊、反欺詐、反洗錢、抗操作風險、保護隱私等法律法規要求的成本可能非常高,以至于絕大多數項目無法落地。但是,私人部門的努力會讓各國央行意識到改善現有支付系統的技術空間和必要性,進而提升相應的技術投入,加速數字支付技術的擴散。以在保護隱私方面的先鋒―――歐盟為例,2018年11月歐元區推出了TIPS系統,允許支付服務提供者向歐洲各地的消費者提供全年全天候的實時轉賬服務。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數字貨幣為國際貨幣體系發展提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