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數月的數字貨幣領域,因中國央行的數字人民幣(DC/EP)項目啟動商業應用場景封閉式測試而被再度引爆熱度,數字貨幣概念股也跟著火了一把。
越來越多的信息表明,央行數字貨幣正擴大測試的應用場景,以便為日后的正式落地發行做演練。這一準備近五年的重大工程,隨著試點消息的曝光,逐漸向外界揭開面紗。我國移動支付手段的發展和普及引領世界,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究竟是現有移動支付工具的“攪局者”,還是能夠改變貨幣史乃至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顛覆式革命,答案需交由時間檢驗,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其所能帶來的潛在影響的思考和猜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徐遠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出現,有可能推動人類貨幣體系從國家信用轉向“國家信用+技術信用”。作為有國家信用“加持”的法幣,央行數字貨幣正式落地后,推廣進程可能會較為順利。數字貨幣的普及應用,將對整個社會的商業行為、金融業態、監管方式產生深遠影響,甚至會對技術進步、社會變遷產生重要推動。
在徐遠看來,2020年,將因為兩件事情而刻入歷史坐標,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一是數字貨幣?;趯ω泿诺讓舆壿嫼腿祟惿鐣l展軌跡的理解,后者的影響可能比前者還要深遠得多。
并不神秘的央行數字貨幣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您的了解,能否用通俗的語言來介紹什么是央行數字貨幣?
徐遠:央行數字貨幣并不神秘,其本質就是電子化的現金,是傳統的紙媒貨幣向電子貨幣轉變。
既然其媒介是電子化的,就意味著它是線上流通。線上流通就會帶來兩個重要特點:一是需要依靠加密技術確保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傳統的紙媒貨幣需要通過防偽技術加密,數字貨幣則需要電子密碼學的加密技術做支撐。
二是線上流通意味著現金流和信息流數據可以實時進入數據庫,從監管的角度看,現金流就變得有跡可查。理論上講,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后,沒有監管部門看不到的交易行為,現金流完全可追蹤。這也就意味著所有的貨幣發行、支付交易行為等都將實時在線。
證券時報記者:對居民來說,使用央行數字貨幣與現有常用的支付方式有何不同?
徐遠:從官方的表態看,居民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非常便利,都不需要去銀行開戶,只需在手機下載一個電子錢包APP,綁定自己現有的銀行卡,就可以將銀行卡里的錢1:1等價轉換成央行數字貨幣。
與我們現在習慣使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不同,央行數字貨幣交易時支持雙離線模式。使用支付寶等交易時需要依賴網絡信號,沒有網絡信號就無法完成收付款等交易操作,但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自帶的近場通訊功能,在沒有網絡信號的情況下就可完成交易。
對比:央行數字貨幣有何不一樣
證券時報記者:央行數字貨幣除了可以離線交易外,還有哪些特點有別于現金支付或第三方支付方式?
徐遠:除了網絡要求不一樣外,央行數字貨幣與現金和第三方支付錢包(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還在是否支付利息、交易安全性、法律效應、信用風險方面有所不同。
具體來說,在是否支付利息方面,傳統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都不支付利息,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錢包中的零錢是沒有利息的,但用戶如果把零錢轉入余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就會享有利息。未來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有可能會與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的演化路徑類似,盡管央行數字貨幣初期是替代M0(流通中的現金),但其落地后演化的結果可能不僅僅是M0,用戶可以自己選擇將央行數字貨幣從電子化現金的形態轉變為存款、理財資金等。
在交易安全性方面,現金有偽鈔技術的安全保障,央行數字貨幣則有加密技術做安全保障,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類似于電子賬戶,依靠的是賬戶安全體系。
法律效應方面也有著明顯區別,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都是法定貨幣,按照法律規定,居民都是要必須接受的。其隱含的法律含義是,未來央行推出數字貨幣后,居民是沒有不接受這一選項的。這也將有利于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未來央行數字貨幣正式推出后,其推廣會有較多助力。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央行數字貨幣:法幣光環加持下的貨幣體系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