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view 概述
公益和慈善機構屢次產生信任危機,導致嚴重后果,并產生惡性循環。本文我們討論利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和代幣機制解決該問題。該方案,引入制約關系保障參與各方利益(包括機構和公眾),采用代幣機制隔離資產管理和運營管理,通過多簽和代幣交換保障善款使用安全有效。
Report 報告
我國慈善市場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慈善組織發展迅速,根據 2019 年發布的慈善藍皮書中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年底,全國社會組織總數量為 81.6萬個,較 2017 年增長 7.1%,社會公益總價值達 3265.2 億元。但是由于我國的慈善單位存在進入門檻高、管理效率低等困境。有些慈善組織存在管理不嚴、資金運作不當等問題。特別是近些年來尤其是近些天來慈善組織的負面信息不斷涌現,使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產生廣泛質疑。并導致慈善組織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機。
2016 年全國實際社會捐贈額為 1458 億元,2017 年實際社會捐贈總額為 1526 億元。2018 年中國社會捐贈總量預估約為 1128 億元,比 2017 年下滑 26.1%。盡管社會捐贈數額上升顯著,但 43.5%的志愿者組織仍舊面臨志愿服務經費不足。
隨著慈善事業的不斷壯大,我國現有關于慈善組織的法律法規表現出種種不足。直到 2016 年 9 月 1 日,中國才正式發布慈善法。相比 1954 年和 1958 年制定了《慈善信托法》和《娛樂慈善法》并在 21 世紀不斷完善慈善法的英國和美國,1998 年便頒布了《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并2008年開始實施的新公益法人制度的日本已經落后了十幾年。
我國現有的慈善管理中,外部監管不到位,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隨處可見,慈善組織在信息披露方面表現出諸多缺陷。信息公開作為社會公眾了解慈善組織運作管理過程的主要途徑,目前卻很難滿足社會的監管需求和呼聲,最終導致讓社會公眾對公共慈善事業失去信心,從而導致公眾「想捐款但怕受騙」的問題。
慈善組織現狀
按照國內慈善組織的現狀,我國現存的幾種非營利組織可以劃分為草根非營利組織、未定型非營利組織和法定非營利組織三種。所謂草根非營利組織是指一些沒有正式被接受和認可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沒有一定的法律地位,所進行的活動也都是自發性的,沒有進行備案登記的活動。未定型非營利組織指的是一些正處于轉型中以及新生的或者其他類型的社會組織,較為經典的是網絡團體和轉型中的事業單位。法定非營利組織則是通過正常手段登記備案,根據法律法規開展各項活動的社會組織,其中還包含一些可以免于民政登記的但是具備法律地位的團體組織。
截至 2018 年年底,全國社會組織總數量為 81.6 萬個,較 2017 年增長 7.1%,增長率有所下滑;其中,基金會 7027 個,社會團體 36.6 萬個,社會服務機構 44.3 萬個,分別比 2017 年增長了11.4%、3.1%、10.8%。而據基金會中心網的數據統計,截至 2018 年 12 月 3 1日,全國基金會總數為 7015 家,較 2017 年 6384 家增加 631 家,年增長率為 9.8%。
信任危機是關鍵并導致進一步惡化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公共治理的難度也在持續增大。慈善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和延伸政府職能方面,具有獨到而重要的優勢,特定時期甚至能發揮填補政府職能「真空」的作用。在我國,對慈善組織的行政管理一度存在著雙頭歸口的問題,注冊登記管理歸于民政部門,但業務管理上卻并不歸屬于民政部門,而由其他政府職能部門承擔。由此在實踐中造成了監管責任無法明確。同時由于法律的缺位,信息公開也并不屬于政府監管的法定義務。
慈善組織缺乏有效監管,民間慈善組織缺乏合法地位,以及信息不透明是目前國內慈善組織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它們共同導致了慈善組織的信任危機。
「不信任」影響多嚴重?我們通過 2011 年「郭**事件」發生后的各類數據進行說明。根據《 2011 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核心數據。受郭美美影響最嚴重的機構,該體系 2011 年接收社會捐贈約 28 .67 億元,比 2010 年減少 59% 左右。與該機構的受捐驟降形成對比,2011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量共計約 845 億元,捐贈總量較2010年下降 18.1%。該事件形成的連鎖反應并未終止,繼續看 2012 年?!?2012 年中國慈善捐贈發展藍皮書》,全國社會捐贈總量約有 700 多億元,與 2011 年的 845 億元相比,降幅17% 左右。觀察這個最受影響的機構總會的公開年度審計報告數據,數字能說明一切。捐贈收入如下: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行業研報:區塊鏈技術將推動公益慈善機構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