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一些互聯網的遺留問題,但最終決定區塊鏈能不能成為所有互聯網企業、互用戶使用的技術,核心還在于互聯網用戶、企業對數據的需求。
都知道區塊鏈技術好,可以讓很多不透明的信息公開透明,可以讓幾個合作方之前快速協作,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但這些需求似乎都不能直接決定了區塊鏈的命運。
因為中心化平臺還是有很多方法來實現以上的這些“優勢”,例如信息公開透明,將信息公布,有監管方介入即可。在早期的金融供應鏈里,仍然有一些靠“信用證明”來做中間交付來減少成本、縮短周期的法子。
對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技術優勢,還是要體現出來,體現出中心化平臺和去中心化的本質不同。這個重任最后是落實到數據上的。
數據需求何解?
其實說起區塊鏈領域和數據的關系,很密切,因為區塊鏈時代一定是數字化的,與數據密不可分。區塊鏈存儲的哈希值,都是數據被加密后呈現的。
未來,這區塊里打包的哈希,可能是各類數據相關的密碼學內容,可以是你買東西的賬單,轉賬的賬單,也可能是你上傳的一張圖片的版權哈希。
所以說數據的需求是源于這里。區塊鏈完成的過程就是多方協作打包一些數據放進區塊里。原來的服務器就是把數據由平臺直接存儲在對應的服務器里。
這就對應著所有權也不一樣了,多方協作打包,這歸屬權有定論,而平臺打包放在自己的服務器里,形式上還是平臺所控。
整個互聯網世界里,所有平臺都是這么做的,所有平臺自己都是一個孤島,自己在自己的“地界”訓練自己的數據為商業所用。因此才能從用戶量數據量看誰家商業價值更大,這完全是一個比量的競賽。
即使資本形成派系之后,不同平臺間多了很多合作,但很明顯的,這些“孤島”間的隔離還是沒有解決。
互聯網用戶分布于各平臺上,各類行為數據分割嚴重,而每個公司自己訓練數據挖掘價值,這種技術很快會陷入一個極值,要不就是更新算法,要不就更新數據范圍。
數據領域的區塊鏈式發展苗頭
數據需求的發展大方向,主要是打破數據孤島,把那些互聯網業務的邊界打通,其實這個目標在于發展經濟,從近十年間世界興起的頭部企業來看,互聯網企業如日中天,而且這個領域的經濟體量似乎已經龐大到開始觸及天花板。
從模型上看,其實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標準化在無限擴大發展之后,一定會出現增長平緩或下滑趨勢,這就是互聯網的天花板。
區塊鏈是個打破數據孤島的好辦法,就拿上文說的各類企業間的數據互通,這個模型里,需要數據隱私,需要智能合約,需要網絡層,協議層,也需要支持AI等其他技術融合。這個模型,就像聯邦學習一樣。
區塊鏈可以向這個角度發展。很明確的說,區塊鏈發展需要找到核心的業務場景,而且這場景得普世化,也就是所有企業都有,所有用戶都要用。
我們很欣喜的看到了區塊鏈領域開始推行新基建。新基建的進步可以說是社會硬件的迭代,區塊鏈成為新基建的需求技術之一,代表著未來企業的系統,網絡傳輸的協議,都將可能向融合區塊鏈技術的方向靠攏。
當社會基建迭代之后,隨之而來的一定是企業的設施迭代,然后數據需求就可以應時而生,然后就是業務爆發,商業成型。
我們目前已經在做什么?
未來的經濟形態,雖不能準確確定,但面對這些可以推論的模型,現在的“準備工作”,從企業到相應的政府機構,都在做著。
近期,先后有兩個文件發布,2020年4月9日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重點提及了數據市場化配置。隨后《網絡數據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也被工信部發布,主要圍繞標準。
如果未來的這種數據經濟模型可以成型,產業上要有標準,監管,更要有過硬的可實現的技術。這時候充分體現了技術對于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如果區塊鏈無法勝任處理這個模型里的龐大需求,這個目標仍舊是癡人說夢。
我們很欣慰的是看到市場里的各路解決方案。
首先,做企業都明白生存的道理,產品競爭這些都暫且不討論,目前的產品嘗試,都有些分割嚴重。例如,阿里系和騰訊系產品一定是很難數據共享的。所以,目前很多方案都是會依靠自身的生態各自發展。我們在這里不談競爭,只談及三個過程。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決定區塊鏈未來的還是數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