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區塊鏈算法決策自動化的最佳例證
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最初應用,其十幾年的成功運行充分驗證了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與應用價值。但是,比特幣是封閉的區塊鏈平臺,用戶無法在其協議基礎上對外擴展。而且,比特幣僅僅是一種虛擬貨幣,除了在少數用戶之間具有替代法定貨幣的價值交換功能,并不能滿足社會生活其他方面的需求?;诖耍鳛楸忍貛诺牡讓蛹夹g,區塊鏈被抽象出來并被嘗試超越數字貨幣而應用到更為廣闊的領域中去。
2013年,一位普通的比特幣社區程序員Vitalik Buterin提出以太坊(Ethereum)的構想――“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意圖建立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臺,并于2015年7月將這一構想付諸實踐。與比特幣系統不同,以太坊采用了圖靈完備(Turing Completeness)圖靈完備就是指程序員編寫的各種代碼語言,再加上一種運算規則,能在圖靈機這種虛擬機中完美的運算。的編程語言。圖靈完備本來就是指由虛擬的圖靈機替代人類進行數學運算,將其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完美地為區塊鏈算法決策自動化提供了代碼解決方案?;谝蕴黄脚_的應用是智能合約,采用多種編程語言實現協議,為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無限可能性。
三、區塊鏈算法對現行法律制度的挑戰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點決定著其是顛覆性的技術手段,甚至被認為掀起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與此同時,區塊鏈技術尤其是其特有的算法勢必對現行法律制度也帶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區塊鏈算法對擔保與信用機制的改變
商事交易活動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在陌生人之間發生的,陌生人之間發生交易的基礎是相互信任,彼此相信對方會如約履行承諾。一項交易達成、履行與完成的過程,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對當事人來說蘊含著交易目的不能實現的風險。為了保障交易安全,傳統法律制度設計了較為完備的擔保體系。不過,無論是人的擔保,還是物的擔保,都是在商事交易本身以外引入“第三方”,抵御交易可能產生的風險。在沒有任何擔保的前提下,交易安全很大程度上則取決于當事人的信用是否良好。商事交易因信用機制而達成交易,也未能完全脫離“第三方”的干預。
區塊鏈技術產生伊始,其目的就是“去中心化”或“去中介化”,在當事人之間直接進行“點對點”的交易,排除任何第三方的干預。這一功能的實現是由于區塊鏈技術采用了特殊算法機制。區塊鏈技術的算法機制充分消除了交易當事人之間的不信任,降低了交易不確定性,使得當事人之間的道德風險與機會主義難以發生。換句話說,區塊鏈算法使得交易不再考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再考慮是否有物的擔保,甚至不再考慮交易相對人的信用如何,算法保證了交易安全。因此,傳統法律框架下的擔保機制與信用機制在區塊鏈世界中,已無太大的用武之地。
當然,這并不是說區塊鏈排除了法律規則的適用,只不過是改變了傳統法律制度的運行機制。區塊鏈技術基于法律框架,不僅通過預設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在約束并引導人們的行為時引入技術,而且依靠技術使信息更加透明、數據更加可追蹤、交易更加安全,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執行成本,呈現出法律規則和技術規則協同作用、相互補充,法律與經濟融為一體、逐漸趨同的態勢,法律的約束與執行逐漸走向智能化。
合同法視角下的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算法的核心,也是區塊鏈技術對傳統法律制度沖擊最大的部分。智能合約通過區塊鏈系統可以做到交易的自動化,極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對交易安全的保障也有積極意義。但是,在合同法視角下,智能合約至少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其一,在法律框架下確定智能合約的內容是困難的。智能合約是以代碼形式呈現出來并運行于區塊鏈系統中的計算機語言,其在編輯時如何體現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否應當由技術人員、法律專業人士以及區塊鏈系統的用戶共同參與制定,以及是否可以將法律框架下涉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言法語”編輯成代碼,放到智能合約中去,等等。這些問題是令法律人困惑的,目前看來,尚未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一文詳解區塊鏈技術的算法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