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明顯的業務邊界。但也因此喪失深度數據應用開發的機會、甚至傷害用戶體驗。例如目前的用戶數據給BAT、TMD等大廠的機器學習,難以出現新的數據層突破,機器學習過渡依賴數據,可用的數據基本被使用出了極限。
沖破數據孤島,建立開放的共享機制,是互聯網能再度革新的關鍵?;ヂ摼W的下一階段,需要建立在一套能夠超越單獨公司的數據開放與共享機制之上,這也是區塊鏈被支持的需求之一。
互聯網的需求能帶起區塊鏈的互操作性嗎?
數據共享,從企業,到基礎建設智慧城市等,都是硬需求。城市各部門、各設備之間缺乏數據共享,智慧城市的建設與運營將無法真正實現。企業之間,則是商業的壁壘。無論是企業或是政府各部門,對數據共享缺乏足夠的動力。
而技術上呢。產生數據孤島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數據是以軟件/應用為中心進行設計,因此數據的產生與擁有自然回歸到各個企業的數據庫之中。
根據美國Harbor Research一篇論文的研究結果認為,如果傳統以應用為中心的數據組織方式,向以信息為中心的分布式結構方式轉變,那么數據孤島的問題將不復存在,并且現在傳統的軟件服務供應商,也將為新的軟件服務供應商所取代,原因在于這些傳統的供應商并不理解物聯網帶來的挑戰。
過去二三十年的互聯網發展,不同主體設計的數據結構錯綜復雜,各有各的特點。如果不同主體間允許雙向連接(允許雙向訪問和編輯)才能具備共享的基礎。但即使現在有各種各樣的云,很多數據和資源不斷向云端聚集,但顯然,亞馬遜的云不可能與微軟的云相連接,騰訊的云也不會與阿里巴巴的云相連接?;ヂ摼W世界的云服務器彼此并不互通。
在上述論文中,作者設想了新興的數據結構和體系,創建“抽象層和分布式的數據身份模式,支持在服務應用程序中,訪問和融合不同數據類型的統一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數據的產生和擁有將保留在設備或服務應用本身,然后允許用戶通過使用多個不同的應用程序,將這些來自不同物理設備、應用的數據進行組合、融合,最大限度地進行數據分析,提高數據價值。
對于這種數據結構體系的變化,將重新促使新的軟件供應商崛起。并替換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區塊鏈就是輸出如此軟件能力的重要技術路徑之一,而數據互通共享就是互操作性范疇。
區塊鏈的互操作性
前文說到,互操作性是指兩個實體的通信能力,如果兩個實體之間能夠沒有任何無誤解的進行通信,那么我們就說這兩個實體可以正確的互操作。
區塊鏈作為一個大型異步的分布式網絡,很難設計出一個“大一統”的鏈,各項目方會在不同技術層面做取舍,在特定場景下,如安全性、隱私性、效率等提供自身優勢,最終導致應用層很難在單鏈上價值最大化?;ゲ僮餍允遣煌滈g可以執行原子性交易,交易涉及的數據可以被訪問、驗證以及使用。這與跨鏈的特性是一致的,也因此,在跨鏈網絡中,互操作性被封為重要特征之一。
在多鏈并存的情況下,區塊鏈的互操作性由于可以帶來價值自由流動,促進鏈間協同工作。跨鏈可以按照交換信息的種類拆分為加密資產互操作與狀態事件互操作;若將范圍擴大,區塊鏈鏈上世界與鏈外現實世界之間同樣存在交換信息的需求,由于區塊鏈本身是封閉的,確定性的,自洽的系統,完全與現實世界隔離,因此鏈上鏈下的互操作同樣重要。結合鏈間與鏈上鏈下的互聯互通,最終區塊鏈網絡可以支撐應用層系統互操作功能,有利于加大網絡效應。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曾在鏈互操作性研究報告中提及三種主要方法,即哈希鎖定、公證人機制、中繼。有關中繼可以更細的拆分為側鏈與中繼鏈。
哈希鎖定應用在雙鏈間加密資產互操作,利用哈希鎖和時間鎖保障跨鏈交易的原子性,即只有滿足一定時間條件和哈希條件交易才能夠完成,這個就是交易確認的理解?;ゲ僮餍孕枰總€參與主體相互簽名確認。
公證人機制則是作為公證人監聽鏈間的跨鏈交易,針對收集的跨鏈交易進行有效性驗證,交易雙方依賴公證人來實現鏈間的互操作,也是依靠簽名。
中繼鏈本質上可以看做公證人機制和側鏈的融合與擴展。側鏈是能夠不依賴第三方,可以驗證來自另一條鏈數據的區塊鏈,一般通過雙向錨定機制。簡單來說,當側鏈連接多個主鏈,作為一個中樞傳導多主鏈間的跨鏈交易時,即可直觀的當做中繼鏈承擔起驗證參與互通鏈信息的工作,波卡和COSMOS都是通過中繼的方式實現跨鏈的。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a href="http://m.huohuxiazai.com/">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區塊鏈突破互聯網的互操作性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