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Vitalik發表了一篇論文剖析了鏈的互操作性,這也是加密社區里第一次以論文定義互操作性。隨后,在跨鏈項目出現后,可操作性的概念逐漸被熟知,其實這仍舊是一個傳統計算機和通信領域的概念,跨鏈項目讓從業者形象地認識了互操作性,同時也成為了區塊鏈行業業務融匯的核心技術需求。
互操作性的科普
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又稱互用性,是指不同的計算機系統、網絡、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一起工作并共享信息的能力。所以是在一些載體在協同的過程中體現的,如果不局限于固定的載體,其核心就是協同且共享信息。在一些其他角色的協同,也可以稱之為互操作性。
更深入的角度上看,互操作性有不同的層面,比如語法層面的互操作性和語義層面的互操作性。這就和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有關了。
例如,一臺UNIX工作站能用TCP/IP通信協議與一臺Novell NetWare服務器相連。但是,UNIX工作站的用戶除非使用兼容的文件協議,否則不能訪問服務器上的文件。用戶訪問非兼容的文件格式,將需要翻譯器和轉換器。
針對這樣的系統設計,就出現了開放式系統,即通過遵循彼此認可的標準設計實現協同工作的產品,例如0SI模型。運行在Windows、Macintosh、DOS和其它環境中的前端應用程序需要訪問各種后端系統上的數據,這些數據以各種格式出現并能用結構化查詢語言(SQL)訪問。但由于各個供應商的SQL都存在微小的差異,因此前端應用程序必須知曉每種差異,或靠后端服務器翻譯發送給他們的命令,轉換功能來屏蔽這種差異,另一種解決方法是“中間件”。它在前端和后端應用程序之間提供了一個互操作性的層。
據此,我們就可以發現,在獨立的載體間的數據通信,然后制定協同協作規則,是互操作性的一個主要結構,這可以延伸到很多個行業,除了同公司系統和技術之外也會到業務上。
從醫療看數據業務需求
在互操作性的范疇里延伸到業務上,體現最多的便是數據交換,在互聯網領域,第一個出現明顯數據互操作性需求的,是醫療行業。
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陸續出臺了關于醫院信息平臺建設、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評測、電子病歷評級等相關政策與標準,用以指導和支持醫療機構進行數據標準、術語圖譜、互操作性以及互聯互通的相關工作。
在醫療系統的信息化里,我們看到了互操作性的影子,很明顯,信息化可以幫助實現互操作性,而互操作性可以反過來成就業務。前文說互操作性的基礎是數據通信,而醫療領域就是一個數據壁壘無處不在的狀態,不同科室、不同系統、不同醫療機構全部都存在,也可能存在于對數據或信息的定義和理解上。
但總體上看,醫療信息的數字化促成了越來越多的數據正在變成一種新的“流通貨幣”。此前, 醫療系統乃至其他的互聯網平臺,更多的是建立一個無所不含的大數據庫。而現在,數據可以在任何地方產生,聯接所有數據、確保數據“流通”的互聯互通能力,即互操作性,變得至關重要。
首先以醫療機構正在突破互操作性、數據安全和隱私等相關IT方面瓶頸的需求顯現了出來,對于其他平臺,則是需要數據來突破業務邊界。
巨頭的天花板
此前,百度就因為在搜索結果中呈現了較多的“百家號”內容,引發了輿論爭議,文章直接百度搜索已死”。
“百家號事件”反映的是互聯網行業普遍存在、而且越來越嚴重的“數據孤島”現實。
這些孤島的出現,一方面是互聯網應用深化的結果,不同的應用對應不同的場景,產生和積累不同的數據,部分是為了數據的安全,部分是缺乏數據深度開發應用的能力,應用開發者會實施對外封閉的數據政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掌握最多數據的大公司將數據視為了私有財產,和應對競爭的最有力的武器。
在國內的互聯網環境中,商業巨頭平臺彼此屏蔽、相關平臺規則向自家內容(業務)傾斜的現象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只要中國互聯網公司不能走出去,就必然會將在國內市場這個“大蛋糕”中分搶到更大部分作為一個核心目標,而對對手實施數據“封鎖”,就似乎既能防御對手借助這些數據入侵到自己的地盤,又能在競爭中建立差異化的優勢。
此文由 中國比特幣官網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比特幣新聞 » 區塊鏈突破互聯網的互操作性天花板